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宋江的忠義──招安前後(下) 李慧敏

接受招安後,宋江的忠義思想由起初的思想過度至抵禦外侮、保家衛國的新內容。在宋江的忠義思想中,忠君與報國是密不可分的。接受招安以後,宋江把“替天行道”的旗幟改為“順天護國”。由於軍事上的連連失利,遼國君主不得不接受歐陽侍郎的建議: 宋軍等人投降遼國。
為了打動宋江等人的心,他們主動提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 “封宋江為鎮國大將軍,總領遼兵大元帥; 賜予金一提,銀一秤,權當信物; 把頭目的姓名都抄下來,盡封官爵。”但是宋江不為遼國的高官厚祿、金銀珠寶所動,決不投降,一定要把平遼戰爭進行到底,為國雪恥,可見他忠君之心。

一方面宋江自己也明白,在宋朝內部那種奸臣弄權的腐敗政治之下,自己和梁山將領的前途佈滿了懸崖和陷阱,但是為了忠君報國、保國安民,他已將個人和梁山的吉凶禍福置之度外,將國家的安危、置於個人和梁山的利益之上,忠已遠超於義,國家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一班梁山兄弟的情義。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宋朝軍隊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迫使敵人豎起降旗,保證“年年進牛馬,歲歲獻珍珠,再不敢侵犯中國”。

宋江的忠義思想和梁山好漢為朝廷誓死效忠,然而,朝廷奸臣當道,皇帝昏庸無能,奸臣們卻一心想迫害梁山好漢,再加上以宋江為首領的的階級局限性,使得宋江和梁山一步步走向悲劇的結局。自古忠義兩難全,宋江的角色無論在朝庭還是梁山兄弟的角度也是醜人,他一直處於黑白兩道中間的灰色地帶,令人為他流一把汗,最終的結局也是無可厚非,是他接受招安那一刻時已種下的因。

2 則留言:

  1. 對於宋江應否接受招安,這是一個值得爭議的議題。
    清末明初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不滿於宋江受招安後打方臘等後續故事,把七十回以後全部砍掉,史稱「腰斬水滸」,反映了金對宋江接受招安的強烈不滿。

    不過,當我們再看宋江這角色時,應留意作者想塑造宋江成一個怎樣形象的人,宋江上梁山前,晁蓋等人曾請他上山,他更是連聲叱:「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而且,再次以死相脅。 總之,寧做階下囚,不上梁山泊。可是過後不久,他終於投奔梁山「落草」了,顧不得忠不忠孝不孝,逃上山去。他上山是不得已而為之,屬權宜之計。若是這樣說,宋江因被招安下山也是必然的結果。也許這討論不在於宋江應否接受招安,作為宋江,他上梁山就是這了等待招安,怎會不接受呢?這才能展示一個個性完整的宋江。反之,我們應嘗試理解作者為何安排宋江這角色於水滸傳中,是要增強故事的悲劇效果或是有其他因素?

    李微娜 09334325

    回覆刪除
  2. 對朝庭忠心耿耿的宋江,何以被迫上良山呢?為了忠君報國背棄自己與梁山好漢之情,這是否好漢的所為呢?就我個人而言,我十分欣賞宋江對國家的付出和忠心;但我覺得為了國家就可以放棄兄弟的感情和道義嗎?俗語云:「做大事,不駒小折。」可是,我認為宋江這種做法不太恰當。何不以自己與兄弟的感情,嘗試說服他們與自己一起為朝庭買力呢?雖然結果是勝利了,但傷害了彼此的感情,值得嗎?!

    by cheung wing lim

    回覆刪除